|
|
上海澳克曼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
m.655dy.com TEL: 021-55129113、66055760 |
首頁 ∣ 公司簡介 ∣ 熱點新聞 ∣ 最新產品 ∣ 統一價格 ∣ 驗配常識 ∣ 聾兒教育 ∣ 精英團隊 ∣ 留言中心 ∣ 聯系我們 |
聽力障礙使得聾童及聽力低下的兒童身心特點發生了較大變化,反映在道德水平上,也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從聾生道德發展和聾校德育實踐看,聾校德育工作仍有待于進一步改進,特別是在全社會按照《公民道德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進行道德建設的新形式下,改革聾校德育工作刻不容緩。一、聾生道德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聾童就其生理特點而言,表現為聽力下降或無聽力,從而無法聽到或感覺物體,與之伴隨也出現了一系列心理缺陷和特殊動作行。在入學后往往不能有效地接受社會和學校的要求,經常表現出言行不一現象,而在離校后,則更是難以控制。
一、當前,聾生道德發展比較突出存在的問題有:
(一)言行不一。聾童的聽力缺陷使他們失去了一個最主要的信息來源,難以建立有關外界事物,主要借助視覺看別人講話而在頭腦中形成較為空洞、模糊的形象;或者僅靠自己體驗,看口型,難免會產生片面性,表現相互對事物的不完整認識。失去聽覺后,視覺在信息獲得中的作用增大,但由于缺乏相應的聽覺和適當的講解,聾生往往在頭腦中會形成許多空洞、抽象的概念,他們對抽象的記憶超過了正常兒童,但他們只是機械地記住了一些,并未真正理解其含義或獲得某一概念所相對應的意思。結果有時人們會覺得聾人聰明,而一旦落實到實際中觀察他們的行為,則發現他們常常表現不相符的行為,令家長、教師們很為頭疼。
(二)自私和自我防御心理。聾童聽力受限,生活圈子和交往也十分有限,加之在生活中也受到一些不講道德的人對聾人的歧視和偏見,許多聾人由此而自我封閉起來,不愿與人交往,對別人的主動表現十分敏感,造成交往十分困難,形成了與正常人之間相互隔閡與不理解。
(三)聾生道德認識水平較低。聾生僅僅是聽力受限,認識能力受到一定影響,但其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在良好教育條件下,可以得到相應的發展,因而應當明確認識到聾生是可以達到一定知識水平的,這就為教育聾童提供了依據。在教育聾生時仍要嚴格要求,而不能降低對他們的道德要求。但一些家長懷著可憐的心態過分照顧、溺愛學生,忽視對聾孩子的要求,放縱其行為,以此來彌補自己的內疚感。長期如此,最終導致聾生的道德認識水平低下,與其年齡及知識、能力極不相稱,這些都是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
(四)道德意志不穩定,情緒波動大,心理素質差。聾生受到社會的多方面影響,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傾向,如意志不堅定,情緒波動非常大,表現在他們易受別人的誘導,不加分析地盲目模仿別人的行為,對于已經具備的一些道德品質,往往不能堅持,放松對自己的行為要求。一些聾生雖然能認識到學好知識、本領才能在未來社會中立足,但常錯誤地把聾人就業難、下崗待業等現象絕對化,結果放松了努力。還有些聾生在教師面前或在集體活動中還能按一定的規范來要求自己,但一旦失去外在監督則不能堅持這些良好行為。此外,不少聾生脾氣急躁,個人要求一旦不能滿足,就大發脾氣,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則垂頭喪氣,失去信心,而稍有成就又沾沾自喜,這種反復無常、過于極端化的情緒都不利于聾生良好社會形象的形成,造成人際交往困難,也為聾生的優良道德品質的形成帶來障礙。
(五)聾生反感道德說教,不愿聽大道理。聾生普遍反感教師、家長講大道理、空洞說教,對家長、教師所講的持懷疑、否定態度。聾生喜歡聽有趣的故事、愿意參加各種活動,但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說教不感興趣,特別是處于青少年時期的聾生,獨立意識增強,對事物有了一定自己的判斷,一些家長、教師不了解聾童的這一特點,仍沿用過去的說教方式向直生灌輸大道理,自然引起他們的不滿。另外聾生又在學習、生活中交往了一些朋友,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而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觀念和聾生群體中自發形成的一些意識都在交往中自然地被聾生所接受,這表明新時期聾生品德發展現狀對過去的德育方式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可見在當前的特定歷史時期,聾生的道德發展中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問題,正確認識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掌握聾生心理動態,抓住時機,選擇切入點,促進聾生品德健康發展。
二、聾校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國家統一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政策引導下,聾校工作也貫徹了德育為首、全面發展的要求。但在新時期,一方面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聾生中出現了很多新問題,這樣聾校德育工作也難免出現不適應這一變化的局限性和不足。
(一)靈活性差,不能與家庭、社會教育相配合。長期以來,聾校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育模式,在日常常規管理、教育中能做到計劃性、目的性強,但對于突發事件和形勢教育則顯得力不從心、反應遲緩,難以有針對性地抓住有利教育時機,對聾生進行相應的品德培養。由于聾生居住分散,多數聾校采用寄宿制,聾生大多數時間在校活動,家庭的作用相應地被削弱,特別是一部分家長把教育責任推給學校,對孩子不太關心,而教師又難以經常與家長溝通,造成學校德育與家庭教育相脫節。另一方面,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廣泛的、持續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隨時隨地會對聾生產生一定影響(特別是負面影響),而聾校又相對較為封閉,但這并不能阻止外來的各種干擾,相反卻使聾校在社會對聾生施加影響的同時,不能靈活應變,造成被動局面。
(二)部分學校、教師不重視德育工作。聾校沒有象普通中小學那樣大的升學壓力,一些教師錯誤地認為對聾生的要求可以降低,只把聾校教育作為聾生的養護機構;當前在基礎教育階段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又有一部分教師則片面地單從聾校不實行應試教育出發,認為聾校本身已在實施素質教育。這兩種觀點都帶有片面性。按照我國教育方針,聾校也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種福利或養護機構。片面地把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對立起來也是有害的,聾教育長期與普通中小學相隔離,對聾生的知識和智力要求有所降低,使聾生難以與普通中小學生平等競爭,特別在高中后教育階段,差距更大。
(三)德育內容陳舊,方法落后,忽視聾生特點。由于德育內容具有相對穩定性,難以靈活反映出形勢的最新發展變化,有時會出現落后于時代特征和青少年實際的現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處于飛速發展和多樣化的動態變化下,任何學校都不能封閉起來用一成不變的教材來向學生提出道德要求,聾校也不例外。根據聾生心理特點,對聾生的道德教育應采取主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方式方法,調動多種感官參與,通過參與實踐活動,給聾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而聾校傳統的德育方法仍沿襲說服教育法,形式單調,忽視聾生心理特點,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四)德育效果參差不齊,德育評價手段不佳。從整體看,聾校德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數育生能遵守紀律、自立自強、刻苦學習和鍛煉自身本領,但也有一些聾生形成了不良的道德品質,如自私自利、破壞紀律、早戀、對社會不滿、要求別人照顧、不愛學習、勞動,甚至個別在走上社會后從事違法活動。這表明聾校德育仍未達到應有的效果,存在著一些潛在的隱患,如近年產生心理障礙的聾生增多,聾校畢業生走入社會后,受社會影響,形成不良品行,導致學校德育最終未達到德育目的。
(五)忽視聾生個性差異。聾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聾生聽力程度各不相同,聾生的個性特點也不同,特別是聾生的生活環境和所受家庭教育不同,使育生形成了各具特點、各不相同的道德品質。聾校雖然仍采用班級授課制,但要提高教育質量,還應加強對聾生的個別指導。
三、改進聾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根據聾生的道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當前聾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必須對聾校德育工作進行改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更新觀念。要破除那種認為德育不重要的舊觀念,特別在當前大力提倡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德育工作必須加強,學校德育要在聾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中起主導作用,把社會中的不良影響抑制到最低限度。在學校德育實施中,要樹立“大德育”的觀念,動員學校中的一切資源(人力、時間、環境)參與培養聾生的過程,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正確認識德育的內容與含義,把德育的要求貫徹到各科教學和學校各項活動中。在市場經濟大潮下,盲校更應起到甄別、選擇、控制各種德育影響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克服種種消極影響。
(二)加強聾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聾生中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諸如多疑、自私、自卑、孤僻等,如果置之不理,長期積存下去,會導致百生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聾人本身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這就要求聾生在校期間要打好基礎,具備各種技能,以補償聽覺缺陷,才有可能獲得與其他人平等的競爭機會,否則就有可能被市場競爭所淘汰。因此在聾校中實施素質教育,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三)發揮集體的作用。聾生班級規模都較小,但經過長期共同學習、生活,在教師引導下,也能形成團結、互助的良好班風,進而培養他們熱愛學校的精神,把全校學生凝聚在一起。在集體中進行教育,有利于改變聾生的不良行為習慣。在集體生活、交往中提高生活和社交能力,養成團結互助的行為習慣;在集體生活中,全體學生都應參與,取長補短;在充滿活力、朝氣蓬勃、團結互助的集體里,可以感染聾生的情緒,使他們也能積極向上,并互相模仿,學習別人的優點。在集體中教育聾生,有助于幫助聾生克服自私、排斥他人、不愿幫助別人的不良心理和行為。
(四)運用形象生動的方法來教育聾生。根據聾生學習特點,在德育中要盡量采用生動、形象的動作畫面,通過各種形式來幫助聾生認識理解道德要求,并借助生動、形象的教具,活動來調動聾生的積極性,引起學習興趣,從而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利用實地參觀或制作地形圖、模型,讓聾生體會祖國山河的壯麗,體驗大自然風光,學習歷史、地理知識;組織聾生參與升國旗儀式,從而培養愛國情感;讓聾生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有能力,意識到人與人互助的意義。這樣有助于激發聾生興趣,使道德理論更易被聾生所接受。此外,運用歌舞、表演、游戲,開展各種紀念活動、參觀、組織聾生發揮特長參與義務服務等形式均可以幫助聾生提高道德認識。
(五)教給聾生實際本領,培養刻苦學習的好習慣。刻苦認真的學習態度不僅有助于聾生學習各種知識,也有助于幫助聾生逐步形成優良的品質,能夠在未來工作、生活、與人交往中也保持這一良好行為習慣。同時教給聾生以實際本領,使他們體會到自己也能參與社會,從而激發其積極向上。這就要求在對聾生進行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同時。也滲透進行品德培養,要求各科教師在各科教學和組織活動中,要考慮到對聾生提出一定品德要求,把道德要求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把道德要求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
(六)協調社會各種力量,發揮聾校主導作用。聾生的成長要在社會、學校、家庭各方面教育力量共同作用下才能實現,其中聾校應發揮主導作用,起協調、統一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如聾校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增進雙向了解,及時反饋信息,把家庭與學校教育統一起來。而聾生又可能從各種途徑受到社會的影響,這些影響有時會起到抵消或干擾學校德育的作用。為此學校又必須加強與社會的聯系,積極按照《公民道德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來幫助聾生提高道德水平,促進聾生健康成長。即使聾生離校步入社會后,學校也應跟蹤調查,配合家庭、單位共同培養好聾生。
(七)著眼未來,培養自我教育能力。聾生要在社會中立足,必須具備自強自立精神,有一定自理、自治的能力。在聾校學習已是聾生開始走向獨立的第一步,但這時仍離不了教師、家長、同學們的關心幫助,要考慮到聾生未來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市場經濟對人才競爭的挑戰,最終聾人要在社會上獨立生活。為此,學校要抓住聾生在校學習的有利時機,培養聾生自我教育能力。聾生的自我品德修養是自立自強的一個重要方面,具備一定道德判斷,道德選擇和道德塑造的能力后,聾生在社會中可以按社會的要求自我調整,克服不良行為,形成新的良好品行。
(八)關注形勢,抓住教育時機。德育內容中有一部分是可變化的,如一些偶然的突發事件和形勢變化,都有可能成為對聾生進行的好材料,而這些事件往難以事先預料而制訂預先計劃,這就要求學校關注時事,抓住教育時機,利用發生在聾生身邊的社會事件,進行活生生的教育。結合發生在身邊的實例進行教育,學生容易理解,如香港回歸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事例;而抗洪救災,動員聾生盡自己所能為災區人民獻愛心,為抗洪勝利而盡力,向航天英雄們學習等,使聾生體會社會主義條件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從而打破聾生自我封閉、冷漠、自私的不良品德。當然我們不能被動地等待這些有教育意義的事件出現后才教育,在沒有這些事件可供示范的情況下,可以用別的方式來幫助聾童理解、領會道德要求,而一旦出現這種教育時機,又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聾校在把聾生培養成為符合國家教育目的的、既有道德又有文化的社會合格人才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聾校德育工作也必須跟上形勢,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上海助聽器m.655dy.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