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聽器與大腦聽覺可塑性——聽覺剝奪與刺激
當人們提到“聽”,通常會直接聯系到耳,但聲音需行經許多神經纖維、通過很多神經核才到達聽覺中樞。在這些通路上,信號的聲學成分(比如頻率、強度、時間信息等)均由高度組織的神經系統編碼。事實上我們生來就具備聲信息編碼功能,大腦——尤其是中樞聽覺系統——會隨著聽覺剝奪或刺激而改變,在我們整個生命期限內,它會根據接收到的聲輸入不斷進行自我重組。
人的中樞聽覺系統具有可塑性,就像其它感覺系統一樣(如體覺、視覺等)。可塑性是指多種中樞神經系統在適應各種感覺體驗時所發生的生理改變,簡單的說,就是大腦隨環境改變的能力。
從外周(耳蝸)到中樞(腦干-皮層)的整個聽覺通路上存在著一系列頻率分布,過去,人們一直相信這些分布是硬性的,也就是對變化有抵制作用,直到最近這個觀點才有所改變。過去幾十年間的研究已經表明,外周的聲學損傷或耳毒性損傷不僅導致外毛細胞受損,還導致整個中樞聽覺系統內頻率分布的改變。這一編碼改變的過程常常被稱為“損傷導入”或“損傷相關”可塑性。
目前臨床更多關注如何用助聽設備(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來解決毛細胞損傷導致的聽覺問題。但它們只是部分補償了聽覺缺失,成功的聽覺康復還取決于中樞聽覺系統對助聽設備傳遞的頻譜時域信息的表達和整合能力。如果重要的頻率和時間特性因為外周發生病理變化而被改變,那么聽覺康復不僅牽涉到對外周病理的補償,助聽方式還必須解決聽覺剝奪對中樞的影響。
聽覺剝奪和刺激的關系用俗話說就是“用進廢退”。一旦被診斷傳導性或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中樞聽覺系統就已經進入聽覺剝奪相關的重塑過程了。當大腦的生理分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受到外界有效刺激,它將停滯在某種頻率信息編碼方式。
選配助聽器后會發生什么呢?首先,聲音重新傳入先前被“剝奪”的聽覺系統,改變頻譜和時域信號在中樞聽覺系統中的表達方式(即“刺激引導”或“使用相關”神經可塑性);然后,助聽器通過信號處理修飾輸入聲信號,并將其傳入中樞聽覺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改良信號是“新信號”,因此有可能以新的方式刺激聽覺中樞。許多專家相信,人能夠學習如何在改良信號或改變的頻譜時域編碼與現存記憶中的聲音之間建立相關性,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助聽器的選配。
就像聽覺剝奪改變中樞聽覺系統一樣,刺激該系統(即再次引入聲音)也會導致中樞變化。研究者調查了佩戴助聽器兒童的聽覺系統可塑性,通過AEP發現這些兒童的誘發反應形態不成熟,而且不成熟的程度幾乎與聽覺剝奪的年數相同,這說明沒有刺激,聽覺系統不能完全發育成熟。通過助聽器刺激重新導入了聲音,重新進入聽覺發育過程,說明在聽力損失期間聽覺系統保留了應變的能力(可塑性)。這一結論和證據支持了早期干預,即在生命早期進行干預并利用發育期聽覺系統可塑性是至關重要。
澳克曼聽力活動地址:上海市靜安區吳江路15號607室五月花商務中心(南京西路青海路交叉口,岳陽醫院旁邊)
地鐵1、2、8號線人民廣場站下11號口出,地鐵2號線南京西路下2號口出,地鐵13號線南京西路下5號口出。
公交109.112.20.37.921路到上海電視臺站下,公交36.933.869.974.952路到南京西路成都北路站
預約咨詢熱線:021-55129113 021-660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