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澳克曼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
m.655dy.com TEL: 021-55129113、66055760 |
首頁 ∣ 公司簡介 ∣ 熱點新聞 ∣ 最新產品 ∣ 統一價格 ∣ 驗配常識 ∣ 聾兒教育 ∣ 精英團隊 ∣ 留言中心 ∣ 聯系我們 |
這個問題像是在重復莎士比亞著名戲劇的臺詞。其實大部分聽力學的實踐,的確是在試圖回答二選一,甚至多選一的問題,雖然回答這些問題正確與否和死亡無關,但是對于新出生的嬰兒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中國聽力學網(www.chineseaudiology.com)在這篇文章中,報道的最新研究結果,可以說是最好的佐證。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用電生理技術,包括耳聲發射檢查和自動腦干誘發電位,還是用傳統的行為篩查?二者對于受測試的新生兒的聽力言語發育,那個更有效?中國聽力學網從剛剛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中,找到答案。
這項由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發表的論文,介紹了他們在該國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比較電生理篩查技術和傳統行為篩查方法對新生兒后期發育的影響。研究中,他們分別用電生理和行為測聽方法,篩查了335560名和234826名新生兒的聽力,然后將這兩個受試新生兒群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電生理新生兒篩查結果發現有263名新生兒被診斷患有永久性聽力損失,患病率為0.078%, 而傳統行為測聽篩查結果,揭示出有171名新生兒患有永久性聽力損失,患病率為0.073%。
如果單從上述篩查結果看,這兩種方法好像沒有太大區別,但是,研究者進一步將被篩查和診斷出有聽力損失的新生兒,與年齡在3-5歲,并已證實患聽損的兒童言語語言等發育程度進行對比時,結果卻不一樣了。結果顯示,用電生理篩查出患兒在爾后的社交能力發育、總體運動機能發育和生活品質等方面,明顯高于用傳統篩查出患兒的測試評分。中國聽力學網漢東聲總編評論說,這個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從篩查率看,二者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對這些新生兒以后的發育所產生的后果,卻大不一樣。這種因技術不同,所產生的具有長期后效應結果,如果沒有進行系統分析話,很難評述孰優孰劣。
至于為什么會產生這些產別呢?漢總編解釋說,從技術層面看,電生理測試技術,尤其是結合耳聲發射檢查和自動腦干誘發電位技術,能在新生兒初生之際開始檢測,相比之下,行為聽力篩查,需要等待嬰兒的反應能力的逐漸成熟,才能進行,一般需要等到8-9個月。漢總編指出,二者相差8-9個月的時間,因此行為測聽有同等時間的延遲,最終可能導致新生兒的整體發育能力。
目前,用于新生兒聽力篩查的電生理技術,基本成熟,比如美國的GSI AUDIOscreener 聽力篩查儀,能同時進行耳聲發射檢查和自動腦干誘發電位檢查,包括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快速聽覺腦干電位(ABR)和瞬態誘發耳聲發射(TEOAE)等。現代的聽力篩查設備簡單易用,能節省時間和大量的篩查費用,并能用于大規模篩查,具有靈活性和多功能性,同時還內置各種篩查標準客觀。
最后,漢總編說,荷蘭的這項研究結果,首次提供了新生兒篩查技術對于小兒的發育影響,也再次證實了《美國嬰幼兒聽力聯合委員會2007年藍皮書:早期聽力檢查和干預原則及指南》所提倡的:“無論前期聽力篩查結果如何,所有有高危因素或者沒有高危因素的嬰兒,從出生后2個月開始,在由育兒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供的保育回訪期間內,其交流能力發育狀況必須得到持續監測。”經過十幾年全球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實踐,我們關注的重點已經由單純的篩查轉向跟蹤隨訪和有效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