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澳克曼醫療器材有限公司 |
m.655dy.com TEL: 021-55129113、66055760 |
首頁 ∣ 公司簡介 ∣ 熱點新聞 ∣ 最新產品 ∣ 統一價格 ∣ 驗配常識 ∣ 聾兒教育 ∣ 精英團隊 ∣ 留言中心 ∣ 聯系我們 |
一、目的:研究耳科正常成年人中:①短純音及同側切跡噪聲掩蔽短純音誘發的ABR反應閾與純音聽閾之間的關系;②短純音及同側切跡噪聲掩蔽短純音誘發的ABR各波的特點;③短純音和用不同強度的切跡噪聲掩蔽短純音所誘發的ABR的差異。
二、方法
1.測試對象。受試者為耳科正常成年人。測試切跡噪聲掩蔽短純音正常聽力零級時,受試者為32例32耳,男/女=16/16,年齡18~24歲,平均年齡21.1歲(根據GB/T 7341.3—1998)。測試短純音及切跡噪聲掩蔽的短純音ABR時,受試者為20例40耳,男/女=10/10,年齡18-24歲,平均年齡20.8歲。
2.儀器設備。使用美國IHS公司Intelligent Hearing Systems的SmartEP聽覺誘發電位儀記錄誘發電位,聲學換能器為ER-3A插入式耳機。使用Madsen OB522純音聽力計行純音測聽。
3.聲信號設置。使用時程為5個周期的Exact Blackman門控短純音作為刺激信號,短純音上升/下降時間為2.5個周期,無平臺,極性正負交替,測試潛伏期時刺激速率為19.3次/s,測試反應閾時刺激速率為39.3次/s。使用SmartEP聽覺誘發電位儀發出的切跡噪聲進行同側掩蔽。使用兩種強度的切跡噪聲:(a)濾過前的白噪聲強度(dB SPL)=短純音信號強度(dBpeSPL)-25dB(定義為“A強度”)(b)濾過前的白噪聲強度(dB SPL)=短純音信號強度(dBpeSPL)-15dB(定義為“B強度”)。
4.測試步驟
首先根據GB/T 16403-1996標準行純音測聽檢查,篩選耳科正常成年人。
然后用A、B兩種強度切跡噪聲掩蔽的短純音作為刺激信號,測量耳科正常成年人的平均行為聽閾,由此確定A、B兩種強度切跡噪聲掩蔽的短純音的正常聽力零級(所用短純音正常聽力零級的確定,已由另一位研究人員商瑩瑩完成),根據GB/T 7341.3-1998標準,給聲速率為20次/s。
之后記錄短純音及切跡噪聲掩蔽的短純音ABR:(1)各頻率70dB nHL、50 dB nHL、40 dB nHL短純音ABR(tb-ABR)及其反應閾;(2)各頻率70dB nHL、50 dB nHL、40 dB nHL同側切跡噪聲(A強度)掩蔽短純音ABR(ABR to tone burst masked by notched noise of intensity A,以下簡稱amtb-ABR)及其反應閾;(3)各頻率70dB nHL、50 dB nHL、40 dB nHL同側切跡噪聲(B強度)掩蔽短純音ABR(ABR to tone burst masked by notched noise of intensity B,以下簡稱bmtb-ABR)的反應閾。以上測試的順序及測試頻率均為隨機決定。
1.3 數據處理。統計軟件為SPSS13.0。
三、結果
2.1 短純音及切跡噪聲掩蔽的短純音正常聽力零級(表1)。
表1 本組受試者tb、amtb、bmtb三種信號的平均行為聽閾(dBpeSPL)(`x± s)
聲信號種類
|
測試人數(n)
|
測試耳數(n)
|
頻率(kHz)
|
|||
0.5
|
1
|
2
|
4
|
|||
tb*
|
25
|
25
|
28.8±4.6
|
24.8±3.7
|
28.0±6.8
|
30.6±5.7
|
amtb
|
32
|
32
|
30.1±3.0
|
25.8±3.6
|
28.2±5.4
|
28.8±5.0
|
bmtb
|
32
|
32
|
29.1±4.2
|
25.6±3.3
|
27.8±6.0
|
28.6±4.7
|
其中“*”為來自另一位研究人員商瑩瑩的數據(1)。
2.2 各頻率tb-ABR、amtb-ABR、bmtb-ABR反應閾(表2)。
表2 20例耳科正常成年人40耳各頻率tb-ABR、amtb-ABR、bmtb-ABR反應閾(dBnHL)( `x± s)
頻率(kHz)
|
tb-ABR
|
amtb-ABR
|
bmtb-ABR
|
0.5
|
21.6±4.6
|
20.5±4.9
|
21.3±4.2
|
1
|
14.3±3.1
|
15.0±2.8
|
14.5±3.5
|
2
|
13.5±4.0
|
12.8±3.9
|
12.5±3.4
|
4
|
8.0±4.2
|
9.1±4.4
|
8.8±4.04
|
由表2可見,相同頻率tb-ABR、amtb-ABR、bmtb-ABR 的反應閾平均值比較接近,且三種方法所得反應閾平均值均隨頻率升高而降低。經雙因素方差分析(方法-頻率)比較三種方法所得反應閾,結果顯示三種方法所得反應閾沒有差異,F=0.030,P=0.971;但各頻率的反應閾有顯著差異,F=206.172,P=0.000。
2.3 各頻率tb-ABR、amtb-ABR、bmtb-ABR反應閾(dBnHL)與純音聽閾的比較(dBHL)(表3)。
表3 各頻率tb-ABR、amtb-ABR、bmtb-ABR反應閾(dBnHL)與純音聽閾(dBHL)之差(dB)(`x±s)
頻率(kHz)
|
tb-ABR
|
amtb-ABR
|
bmtb-ABR
|
0.5
|
12.8±6.0
|
11.6±6.0
|
12.4±5.5
|
1
|
6.6±4.9
|
7.1±4.4
|
7.4±3.7
|
2
|
7.5±4.7
|
7.0±4.2
|
6.5±4.1
|
4
|
6.8±3.8
|
7.1±4.8
|
6.5±4.7
|
由表3可見,各頻率tb-ABR、amtb-ABR、bmtb-ABR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均在20dB以內,三種測試方法在相同頻率的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的平均值比較接近。且除0.5Hz外,其他頻率的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亦比較接近。運用雙因素方差分析(方法-頻率)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三種方法所得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沒有差異,F=0.138,P=0.871;但各頻率的反應閾有顯著差異,F=37.842,P=0.000。多重比較發現,0.5kHz與1、2、4 kHz的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有明顯差異,而1、2、4 kHz之間沒有差異(表4)。進一步行配對t檢驗證實,無論使用哪種測試方法,0.5kHz與1、2、4 kHz的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均有明顯差異(表5)。
表4 各頻率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兩兩多重比較。
頻率(kHz)
|
0.5
|
1
|
2
|
4
|
0.5
|
————
|
P=0.000*
|
P=0.000*
|
P=0.000*
|
1
|
P=0.000*
|
————
|
P=0.840
|
P=0.788
|
2
|
P=0.000*
|
P=0.840
|
————
|
P=0.638
|
4
|
P=0.000*
|
P=0.788
|
P=0.638
|
————
|
標“*”者為統計學顯著性差異(α=0.05)。
表5 0.5kHz與1、2、4 kHz的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兩兩配對t檢驗。
測試項目
|
對子
|
||
0.5 kHz與 1 kHz
|
0.5 kHz與 2 kHz
|
0.5 kHz與 4 kHz
|
|
tb-ABR
|
P=0.000*
|
P=0.000*
|
P=0.000*
|
amtb-ABR
|
P=0.000*
|
P=0.000*
|
P=0.000*
|
bmtb-ABR
|
P=0.000*
|
P=0.000*
|
P=0.000*
|
標“*”者為統計學顯著性差異(α=0.05)
四、結論
1、在耳科正常成年人中,相同頻率tb-ABR、amtb-ABR、bmtb-ABR 的反應閾沒有明顯差異,且三種方法所得反應閾均隨頻率升高而降低。
2、在耳科正常成年人中,各頻率tb-ABR、amtb-ABR、bmtb-ABR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的平均值均在15dB以內,三種測試方法所得反應閾與相應頻率純音聽閾之差沒有差異,tb-ABR、amtb-ABR、bmtb-ABR的反應閾均可用于推測耳科正常成年人的純音聽閾。
|